这是爱默生的名言,偶然间从twitter上的评论看到,是一句非常深刻、发人深省的句子。
对于个人而言,由于懒惰,总是习惯为问题驱动,遇到问题解决问题,有时候也有较好的效果,这时候就会沾沾自喜。长此以往,自得意满,还会“毫无羞耻”的炫耀自己——适应性强,执行能力强,诸如此类。这种思维就显得有点被动,像极了阿Q。这应该就是爱默生说的pushed by the problems。
对于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,因为有足够的喜好,或者做足了远景,总是会向无头苍蝇一样,直接扑了上去,至于有无效果暂且都可以抛开。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脑子发热型,过于主动,有点张飞的意思。这种情况应该属于 pushed by the dreams,但还称不上being led。
生活、工作或者人的行为,要想要能够出彩,能够让人乐在其中,又能获得较好的效果,问题的症结到底还是在dreams(梦想)和 lead(引导,有计划的组织)这件事情上。
以时下一个非常流行的词PBL为例。有人解读是Problems-Based Learning,有人解读是Project-Based Learning。有人认为这两者根本就是一致的,在做研究的时候,总是分不清楚,甚至以为用哪个都是可以的。假如把爱默生的这句话,用到这里,你会突然发现,这两种解读是明显不同的。前者的based,大多是pushed的意思,后者的based,更多的是being led的意思。
为什么?问题驱动或者问题导向下的学习,可以理解为短期见效功利化的学习行为,任何人对于问题总是期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见效,且对于效果到底是否最佳是不太问津的。而对于项目驱动或者项目导向、基于项目的学习行为来说,任何人倘若能够以整体性的思维去思考,其中所思之问题仅是项目整体中需要解决的一部分而已,而且并非一定要马上将其解决。这种思维下完成的学习以及任何以PB为名的行为,都可以走向让人满意的结果。(以上分析,还是带有较多主观成分的。)
生活中有多少事都是被问题驱使,逼不得已,不得不为之的。假如是生命本该如此,人们就会显得无奈、无从选择,任命或者知天命。假如这个问题是人为的,那又会产生多少矛盾、冲突和不和谐呢?
而梦想就是个好东西,给人动力,给人好的经历,给人以希望。倘若人们能够合理规划,准确执行,坚定信念,最终是会导向好的结果的。
吾辈当以此自我勉励,力求在梦想的引领下创造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。